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盛世英雄 (3 / 11)

        但我还是羡慕台韩的,特别是台湾,毕竟和我们有血缘关系。我看见一段上世纪60年代普通台湾人过年的视频,视频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男孩女孩,都衣着整洁,干干净净。爷爷穿长袍马褂,奶奶穿旗袍,爸爸一身西装,妈妈全套洋服,男孩也是一套小西服,女孩一条漂亮的裙子。天啦,这是60年代的台湾。我们那个时候,还全民一身灰扑扑的土布衣服,最“超”的“超哥”也不过一身蓝军装,就算了不得。享用年夜饭的时候,男孩夹一大块鸡肉就往嘴里送,桌上摆满各式菜肴,琳琅满目。

        我恍惚觉得这是宣传里说的美帝国主义奢靡腐烂的资本主义罪恶生活方式。但我又觉得挺好,甚至很好,毕竟那个时候,天知道还有多少大陆人在饿肚子。我看过一本四川去云南支边的云南知青写的回忆录。知青写到,有一天他去当地老乡家借东西,一进去,就看见桌上一个土巴碗里盛着一只煮熟的鸡腿。这是这家农户,今天晚上除夕夜的年夜饭。有一个浑身脏兮兮的小姑娘蹲在墙角,似乎在等待年夜饭开饭的时候,和全家人一起享用这顿盛宴。

        知青肚子里也没有油水,那个年代的云南,炒一锅青菜,舍不得放油,只用沾油的抹布,抹一下锅底就可以炒菜。知青盯着鸡腿,迈不开脚步。小女孩蹲在墙角,警觉的看着知青,她似乎察觉到她们家的年夜饭遭遇危险。小女孩一声不吭,就这么和知青对视。知青在一番心理斗争后,饥饿和干痨占据上风。他跑过去,一把抓住鸡腿就咬一口。小女孩没有动,但她发出一声尖锐的叫声。好像知青咬的不是鸡腿,而是她的腿。小女孩的叫声充满绝望和哭泣,知青被吓到,他丢掉只咬了一口的鸡腿,转身就跑。留下小女孩一个人,守着被咬过一口,仍然香喷喷的大餐。

        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生活相对优越的城市里的知青,下放到穷苦的农村,和农村人一起吃苦受罪,其实,应该反过来,应该把在乡下挨饿受贫的农村小姑娘,小伙子,带到城市里来,让他们也沾沾城市的光,享受城市的文明和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但那个时代很迷离,很魔幻,难以揣摸。毕竟,那个时候的我,还不知道在哪里“转筋”呢,根本没有发言权。我读小学的时候,同桌是一个叫源的可可爱爱小女孩,很温柔,很柔和。我告诉她我爸爸是云南知青,源一愣:“我爸爸也是!你爸爸哪连哪排的?”我说不出来,憨然一笑:“说不定我爸爸和你爸爸认识哟。”成都去云南的支边知青很多,远不止10几,20个。他们都是被时代耽误的一代人,中国错过整整一个黄金时代的发展机遇。

        嘲笑《月朦胧鸟朦胧》的是没有爱情的俗人;嘲笑F4的是鼻涕都没揩干净的小邋遢;嘲笑《梅花三弄》的是只知道舞刀弄枪的大老粗。真正的幸福是一种精神满足和物质充裕的相互结合和补充。不要把精神满足和物质充裕对立起来,其实根本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我希望的“电影”应该这样“演”:妈妈在一盏五彩斑斓的大吊灯下,坐在宽敞的客厅里看电视。我和爱人手牵着手在阳台下面说悄悄话,我把头靠在爱人的肩膀上,阳台上橘黄色的灯光把我和爱人照得影影绰绰。妈妈看的电视剧传来一阵悦耳的片尾曲,这个傍晚时分,浪漫而悠然。

        我期待的《昨夜星辰》,什么时候开演?我打开手机,搜寻电视节目预告表。

        2023年4月30日外一篇

        创建时间:2023/4/3021:40

        标签:牛粪

        我读初中时,班里有一位老师。这个老师是我们当地一所大学的教授,屈尊来我们中学当老师,教中学生。有一次春游,教授和同学走在乡间土路上,迎面看见一堆牛粪。教授忽然大发感慨:“我就喜欢自然,你们看,我穿布鞋,其实穿草鞋更好。你们穿的什么耐克,阿迪,我看都不看。”教授接着指着牛粪说:“这个东西好,泡水喝清热的!”同学们听了觉得教授观点精妙,非寻常人。一个不知进退的初中生,用一根木棍挑上牛粪说:“教授,给,拿回去泡水喝。”教授不置可否的冷笑一声:“你的那个牛粪太湿,要干酥酥的泡水才好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