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而至的张家儿女 (1 / 2)
接连而至的张家儿女问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有人说,是幸福。
有人说,是为了品尝悲欢离合。也有人说,生命意义所在,即是传承——拈一缕香,飘荡婉转,经由血脉的融合,化作言谈举止里的点点滴滴,相貌、性情、才能、待人接物的种种,一代接着一代地千秋而去。生命或历史,都在这两个字里,重若千钧。
所以古时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人们也自认为,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才是一生的使命。陆英的婆婆没能完成这个“使命”,嫁给张武龄的父亲多年,膝下犹空,不曾有一儿半女,而丈夫的小妾所生的也是个女孩儿。因此,她对嗣子张武龄传承香火这件事,格外重视,自打陆英进门,就将半生希望都倾注在她的身上。
次年夏天,陆英身怀六甲。张家对这一胎报以厚望,照顾备至,尤其是婆婆,她这辈子没生过孩子,对陆英腹中的孩子格外重视。到了第二年的春夏之交,张家长房的长女诞生了。她被取名为元和。元之一字,是“首”,是天地之初,是备受期待的祝福。因为是张武龄的第一个孩子,虽然是个女孩儿,作奶奶的依旧高兴得很。她盼孩子盼了太久,不管是男孩女孩,她都一样疼爱。何况她不是那种格外重男轻女的婆婆,既然媳妇能生女孩,当然也能生男孩。先开花,再结果,并没什么打紧的。
陆英不负厚望,果然,在婆婆去世之前,她为张家生了六个孩子,三男三女。只是不管是后来的孙子还是孙女,都比不上元和在奶奶跟前的地位。作为长孙女,她从断奶开始就被抱到上房抚养,每天的早饭午饭都是祖孙俩在楼上的厢房单独就餐,这种特殊待遇,一早就彰显了元和的独特地位。
因此,对于后面的孩子们来说,长姐元和是神秘的。她甚至享有“打骂豁免权”,因为出于孝道,张氏夫妇不愿老人伤心。这使得幼年的元和颇有几分小姐脾气,她脾气虽然大,却也不是没分寸的。有一回,她无缘无故发脾气,打了奶妈一下,元和的奶妈姓万,也是个有脾性的人,不打算纵容元和的骄纵,于是立刻回敬回去。元和不依不饶,过了一会儿后,元和觉得受到了伤害,气冲冲地从床上跳下来,叫着说要去跟奶奶告状。万奶妈挺了解元和的性子,半点也不担心。果然,老三兆和的干干(安徽大户人家在孩子断奶后所请的带孩子的佣人)跑出去一看,元和正坐在楼梯上,并没有告状去。
万奶妈在元和七岁时就离开张家,回到乡下,不久就染病去世了。而元和,始终记得这位奶妈的模样,她曾写道:我的奶妈姓万,长方脸,皮肤白净,牙齿整齐,很稳重,不多话,我叫她妈妈。言语之间,很是亲昵和依恋。如果不是生病去世,元和还很愿意她继续回来照顾自己。万奶妈去世后,照顾元和的人就换成了陈干干。
大户人家的干干一般从家中仆妇里挑选,因为也负担着教养孩子的责任,所以挑选的都是稳重善良同时忠心耿耿的妇人。家里的每个孩子都有这样一位干干,贴身照顾,陪伴成长,生病的时候照料,犯错的时候及时引导。允和的干干姓窦,兆和的干干姓朱,充和的干干姓钟……她们大多数二三十岁,正当年,但基本上已经是寡妇。
譬如元和的陈干干,她原本是奶奶的女仆,在来张家之前就生过四个孩子,唯一不太一样的是她的丈夫尚且在世。陈干干是世人眼中的“全福人”,有夫有子,也有儿有女。来张家是因为家贫,为了养活孩子们和自己,只好做了下人。她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张家,给了元和。而她自己的孩子,却没能像元和一样,享受到足够温暖的母爱。元和记得,在自己上大学之前,陈干干差不多没有离开过张家,她跟他们一家人搬到上海,后来又搬到苏州,这么多年,她舍不得这家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