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 (5 / 10)
嘉好的食堂有口皆碑。早上有包子,花卷,馒头,粥,鸡蛋,牛奶和喝粥的小菜。食堂制作的一种肉花卷特别受欢迎,刚出锅的肉花卷,宣腾腾,热乎乎的,直冒油。咬一口还有葱花的香气,堪称嘉好食堂的标志性食品。中午两节课后,有食堂自制的点心,蛋糕或者炸馒头沾白糖。下午每个同学能领一个水果,大多数的时候是苹果,也会有梨,桃,西瓜。晚自习后还有一道加餐,食堂自制的点心和牛奶。至于中午和晚上的正餐那就更不用说,肉,蛋,鱼,鸡腿,炒饭,饺子,面条轮番供应。现在回想起来,嘉好的食堂还是让我喜欢。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正在打乒乓球,忽然从围墙的缺口处爬进来一个小孩,看样子和我们一般大。他羞涩的要求加入我们的乒乓球搭子,我们同意。打完乒乓球,我邀请他一起去食堂吃饭,他很犹豫,表情犯难。他不是嘉好的学生,他是附近农民的儿子。我再三邀请他一起去食堂,他还是拒绝了。他或许觉得他和我们为两种人,他有他的世界,闯进富贵人家的子女的生活圈子对他太难。很快他就又从围墙的缺口处爬出去,从此我再没有见过他,但他犯难的表情和扭捏的神态直到现在还让我记忆犹新。还有一次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教室里搬柜子,忽然进来一个穿着朴实的小工,看样子比我们大不了什么。学生们都发出惊呼,这么小就做工了!那小孩不好意思起来,低着头,羞涩的走出教室。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叫作社会阶层。忝为富贵,其实草莽。
即使是嘉好的学生,也并非每家都有私车的。我家就没有。每次莫先生骑着自行车来接我放学,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别的同学大都是爸爸开着小轿车来接,神气活现的摇下车窗挥手和我道别。而我坐在自行车上,两条腿岔着,像个破落户。后来时间久了,我也就大方起来,管他的,家里没车的也不只我一家。嘉好学生的“标准形象”为:中分头,白毛衣,蓝色牛仔裤,旅游鞋,牛仔裤后兜上别一把小梳子。时不时的把梳子拿出来,对着镜子梳个中分,或者是偏分,嘉好的学生很看重形象。
把孩子送到嘉好读书的家长以做生意的为多,零星有公务员或者是事业单位的,家里经济情况一般比较好。我记得有一个同学曾经和我吹嘘:他舅舅可以随时把他们那里的市长叫来。这个话我无从证实,但他舅舅来接他放学的时候,他确实坐在一辆高级轿车里。并非每个嘉好的学生都喜欢炫耀,也有很低调的。父母看起来就和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的,也有。所谓人不可貌相,谁又知道一个农村的大老粗会不会其实是一个大老板呢?嘉好的家长也林林种种。
嘉好的老师大都是其他公立学校挖来的。这些青年教师或者在原来的学校不受重视或者是被排挤,于是转战到私立学校来教书。也有公立学校退休的老教师返聘到嘉好,这些教师大都高职称,不是高级就是特级。嘉好的教师很敬业,我记得我们读小学的时候,从中学部教室我们就寝的地方正好能看见我们班主任的办公室。晚上很晚,班主任的办公室灯光还亮着。毕业的时候,班主任为我们每个同学手写一本毕业纪念册。扉页上用工整的字体为我们每个人写上祝福的话。这本珍贵的纪念册我现在还保存着。
住宿方面还是很方便。学生宿舍修好后,每个寝室住8个同学,木头床,每张床之间有床头柜,床上方还有一个顶柜。寝室里有阳台,阳台正面有水龙头是洗漱的地方。阳台左边为沐浴喷头,晚上有热水。右边为厕所,有两个蹲位。住在宿舍里,冬天有暖气,夏天就只能扇风扇。夏天最热的时候,寝室里的风扇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像蒸笼一样,闷在里面发慌。只有自己安慰自己:心静自然凉。
学校有一个足球场,这在当时的成都中小学里面算是很“港”的。下午自由活动的时候能够去足球场踢足球,也可以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学校有图书馆,凭借书证可以借书出来。我记得我在嘉好的图书馆看过三毛的散文,莫泊桑的短篇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一次我去借《红楼梦》来看,图书馆的老师不借给我,她说小孩子不能看《红楼梦》。我可以告诉她我其实早就看过了吗?我没有告诉她,我只是默默的离去。那个时候,图书馆竟然还有日本漫画,我发现这个秘密后激动不已。我去图书馆看了不少的漫画书,其中一本叫《尼罗河的女儿》,内容挺大方。想不到学校的图书馆还有这种书!后来不知道是不是还是那个不借给我《红楼梦》的老师发现了,有一天这些漫画书全都消失,至今想起来都很遗憾。
我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三毕业,在嘉好读了7年书。嘉好不大的校园可以说镶满我的脚板印,我对嘉好有感情的。大学毕业那年,我冒充应聘者去逛过一次嘉好,那时嘉好已经卖给一个公立学校。小学部依然雅致,中学部依然挺拔。逛着熟悉的校园,好像又回到中学时代。我可以说一声:嘉好,我爱你。
我记得嘉好的校歌是这样唱的:嘉好嘉好,你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嘉好陪我度过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她守护着我,她眷恋着我。我要为嘉好这朵花,浇水,除草,挡风遮雨。当有一天我老去,我会像看望自己的妈妈一样,为嘉好许一个心愿。心愿里愿她永远年轻,永远健康,永远热泪盈眶。我在城市的这头,望向嘉好的方向,闻到嘉好的味道,像妈妈臂弯里的芬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