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家之人(下) (11 / 15)
“你已经哑了,让你再瞎了如何?“我将手按在他的喉结上,“不准哭,我来给你讲个故事。不过我也是听别人说的。伊格洛夫有个亲戚,刚刚才顿茨涅伊克调到拉瑙卡。她说,在首都,狱卒会把不听话但英俊的战俘弄的又瞎又哑又聋,甚至切除一部分运动神经,最后穿好军装送到高级宴会上。大城市真让人震惊,不是么?”
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埃里希的充血的眼睛里涌出,不只是因悲痛还是刺激。“你觉得他们还会尖叫么?”我叼着香烟梳理棕色的碎发,帮他把衣服扣好,“明天叫穆勒把头发修理一下。我知道你很绝望,但也不能如此放任自流。”离开前,我用力按住他肋骨的淤青,疼的埃里希蜷缩起身子小声呻吟。
“很高兴你还哭的出来。”
我喜欢把他逼哭,似乎泪水是一种发泄和修复,能多少治愈我所施予的伤害。哭一场就好了,不要过分怨恨我,我在心里想。我并不介意伤害他,只是有些不忍这么快就彻底毁掉他。
然而失望很快被新奇所取代,在埃里希身上失去的情欲和爱由格略科弥补。后者具有神奇的能力,可以轻易激怒行将就木的埃里希。
我没有刻意向埃里希炫耀我已经快把他的朋友操光了,他发现格略科的存在纯属偶然。
介于大家的战俘目前大多水平有限,我拜托广受好评的穆勒时不时做一些美食送给战友们打打牙祭,也顺便赚一点外快。他做饭那几天我会对他格外友善,并适当的寄钱和物资给海因茨作为报酬。穆勒小餐厅有声有色,甚至还有人主动带着菜谱点菜。菜谱大多来自天南地北,很多都号称是“正宗”当地特色,穆勒乐在其中,一方面他确实喜欢烹饪,能获得不少成就感,另一方面通过和更多人建造链接,哪怕是这种不平等的服务性关系,他也可以沾沾自喜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几轮下来我已经很清楚各位战友的口味了。贝卡偏好放在陶炉里焖熟的,用番茄和奶油调味儿的虾和牛肉,卡季卡每个月上旬都会要大玻璃瓶装的很清爽的蔬菜什锦和一盘被腌制透明的肥野猪肉--她母亲过去常这么做,下旬则要整只塞了苹果的金黄色烤鸭和热腾腾的焖蘑菇加炖卷心菜和莱勒诺夫分享。柳鲍芙除了“肉多一点”没什么要求,倒是施密特时不时想吃一些加很多奶油,有油酥皮的苹果派和巧克力凉糕,以及每次都要的“妈妈的饼干”。谢瓦尔德和莫利波加要腌制的生猪油和炖牛蹄汤。其他年轻点新来的的帕罗亚姑娘有点不太好意思直接找我,便通过伊格洛夫请我下次做把鱼籽儿塞进去骨鱼肉里制成的馅饼和用橙汁,油,面粉,糖,下面再刷一层巧克力烤好的蛋糕。她们平日在马背上意气风发,鞭子甩起来像惊雷,能在风驰电掣间射击围堵敌人,等下了马站到地上了反而有点羞涩内敛。她们把菜谱工工整整的写在厚重卡纸上,一笔一画,认真到幼稚,显然并不十分熟悉书写卡扎罗斯语,大概率是在伊格洛夫义务开办的语言互助小组上完成的,还有不少错别字儿和口头表达,比如“一管牛肉”,“一撮儿香香菜”,“两根晒干的小紫瓜”,“大头瓜切碎”。阿克西尼亚和伊格洛夫一边翻译一边笑德蹲在地上,香香菜是迷迭香,小紫瓜是黄瓜,大头瓜则是洋葱。我注意到不少人会用人名来命名菜谱。比如“安娜·吉列霍娃的橘子蛋糕”,“盖拉·佩勒德拉的稀奶油面包”,“帕罗亚式松饼安塔利亚·卢金诺娃”。我起初以为这是女兵的名字,但随后发现她们的署名被写在餐谱的角落里。经过对比,我猜测她们大约是在用传授菜谱的亲人命名。即便我只能推测出相同姓氏是母女或姐妹关系,不难想那些不同姓氏的估计是姨妈和外甥女,祖母和孙女,甚至已婚的姐妹。一叠不厚的菜谱叫我感慨万千。我正握着那些女人的人生,她们用唯一被允许的方式传递着祖辈的记忆,维系链接,书写身份。菜谱由母亲的母亲的母亲口耳相传,家务的重担变成只属于女人的小小珍宝,用无声的方式透过迥异姓氏暗示血脉亲情。
穆勒唯一遇到麻烦的是柳德米拉的订单。柳德米拉的丈夫,哀里科谢·“阿廖沙”·索托洛夫·维拉格诺多夫-别列佐夫斯基,前空军少尉,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少爷,家族显赫到连埃里希都听说过的地步。他有头衔,证件上写着维诺格拉多夫-别列佐夫斯基伯爵少尉阁下,在位于米嘉斯南部的波利茨克和首都顿茨涅耶克都有带猎场的别墅和家族产业。战争开始前,他春秋在洛夫城和林登曼上学,夏天回到米嘉斯,冬天则去南方联邦避寒,用贝卡的话说“富有的让人恶心”。他是在前线柳德米拉认识的,标准的戏剧性恋爱故事,富有英俊的空军少尉对美丽的穷丫头高射炮手一见钟情,男人不断求婚,女人却心系祖国,不愿浪费时间蹉跎儿女私情,最后胜利日有情人终成眷属,还上了报纸。结婚后阿廖沙放弃了升职和事业,跟着柳德米拉回到了她的故乡,一个有钱人绝对不会来的地方,还冠了她的姓氏。拉瑙卡最富丽堂皇的那幢房子在他名下,却因为柳德米拉上班不方便,和妻子住在她原来的房子里,那幢别墅也被以极其低廉的价格租给瓦耳塔作为军官家属宿舍。柳德米拉家离我现在住的地方不远,上次路过时我注意到阿廖沙把房子刷成了漂亮的白色,院子里也弄的整整齐齐,四周筑上铁艺花园栏杆,完全看不出之前小酒馆的模样。阿廖沙长得很秀气,白净脸蛋,削肩膀,细胳膊细腿,个子不高,一副忧郁的学者模样,我常常看到他在瓦耳塔门口像只想咬住自己尾巴的狗一样焦虑踱步,拦着每一个出来的军官问柳德米拉最近有没有透露点什么信息,比如想去哪儿度假,去哪个餐厅吃饭,或是要带哪个战俘回家。谢瓦尔德和贝卡非常看不起他-老实说没人看得起他,讽刺他是个阴茎还没名字长的小小鸟。虽然不算正式退役,但阿廖沙已经很久不穿制服,更别说去空军基地报道了。他不缺钱,只在家里偶尔完成一些文书工作和教材编写表示自己还是个军人,除此之外所有重心都放在讨好柳德米拉身上。莱勒诺夫批评柳德米拉说她简直要把那可怜的男人折磨死了,沃尔克夫则在新兵面前大方厥词,说她用脸蛋勾引阿廖沙,只是为他的万贯家产。其言辞犀利程度和背后说人坏话的热情让我不禁怀疑沃尔克夫是否在隐藏内心深处的艳羡。在我看来,阿廖沙是个有点可怜的人,这辈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未渴望过任何东西,因此患得患失无所适从。他母亲去世的早,不可避免的将对关怀的渴望投射带了柳德米拉身上。这很糟糕,因为柳德米拉是个多情又温柔的女人,她也从未试图隐藏这一点,明确告诉阿廖沙一纸婚书不可能阻止她寻欢作乐,她并非“妻子材料”。“您是贵族,哀里科谢,您理应找一个受过教育的妻子,和她幸福的度过一生。我是酒馆女招待和马夫的女儿,我的祖先甚至可能是您祖先的仆人。我有许多恋人,战争中的事儿就让它留在战争中不好么。您对我来说更像是兄弟,战友,而不是恋人。”然而阿廖沙不依不饶,死缠烂打,甚至威胁柳德米拉他要跟家里断绝关系,坐在她办公室里默默流泪,一言不发。柳德米拉没有办法,只好同意,她私下里告诉我们她接受求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结婚”是件有趣儿的事儿,她想体验一次。我们不明白阿廖沙为什么那么痴迷她,连柳德米拉也不明白,但爱情就是这么不讲道理的事儿。
如果认为柳德米拉对阿廖沙完全没有情感显然是不对的。她当然爱他,只是没有爱到可以只爱他的程度。阿廖沙要拥抱太阳,就得承受灼烧的痛苦。他随时可以放手,却选择忍受折磨。只要能将柳德米拉留在身边,他愿意接受任何羞辱,进行一次又一次违心的性行为,成为公开的笑料。阿廖沙有点幼稚,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深受卡扎罗斯早期启蒙主义式文化的影响,却又被自己身份和礼教所束缚。他什么都不要,除了成为爱人唯一认可的丈夫。他对柳德米拉来说确实是特殊的,至少她从未和任何一个战俘有长期的私情,从未操过同一个人超过三次,她很容易感到无聊,对除了阿廖沙以外的男人都只有新奇没有爱意。作为对丈夫尊严和情感所受到伤害的弥补,柳德米拉坚持每个月和丈夫约会一次,按照他所希望的样子,专属于上流社会的约会。“他一会儿想让我们穿着军装,好像这么做就回到前线去了似的,一会儿又说应该便装出行,这样战争就从没发生过,我也从没受过前线的苦,说的好像不打仗,不参军他还会爱上我一样。”柳德米拉抱怨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